2018大学生就业报告:人才涌入新一线城市,信息安全薪酬最高
又到了选择大学志愿的时候,哪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好,哪些城市的就业满意度高?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专业是信息安全,平均月薪为6386元。北上广深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减弱,涌入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外省本科毕业生占比不断上升。
高考结束后,既是大学招生季,又是毕业生离校就业时。考生们在选择大学志愿前是否清楚,哪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好,哪些城市的就业满意度高?
6月11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下称《报告》),这是这份年度报告连续发布的第10个年头,庞大数据背后是历年大学生的就业轨迹变化。
“大学生就业报告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麦可思公司首席专家王伯庆说,大学生就业行业和地图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产业和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
《报告》指出,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专业是信息安全,平均月薪为6386元,紧随其后的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法语等专业。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出台人才政策,到底哪些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大?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8.2%下降到2017届的22.3%。涌入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外省本科毕业生占比不断上升,其中在杭州就业的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人占比最高,为55.3%。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整体稳定 高职高专就业率首超本科
注意点: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2017届高职高专就业率首超同届本科。
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7.1%)与2016届、2015届(分别为77.3%、77.4%)基本持平;“自主创业”的比例(2.9%)与2016届、2015届(均为3.0%)基本持平;“正在读研/读本”的比例(10.8%)略高于2016届、2015届(分别为10.3%、10.1%);“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3.4%)略低于2016届、2015届(分别为4.0%、3.9%)。
注意点:大学毕业生去向未出现明显变化,深造比例略升。
在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7.2%)中,近半数还在继续找工作(3.4%)。其中,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本科毕业生(7.0%)中“还在找工作”的为2.6%,“待定族”为1.7%(不求学不求职);处于未就业状态的高职高专毕业生(7.5%)中“还在找工作”的为4.3%,“待定族”为3.2%。
注意点:未就业人群中近半数仍在求职。
●哪些专业好就业?
《报告》指出,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5%),其次是管理学(93.2%);最低的是法学(85.3%)。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电气类(95.6%),最低的是法学类(85.3%)。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排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7%)、能源与动力工程(95.8%)、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5.6%)。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学科门类,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1.6%,只有工学、管理学的就业率超过了平均数,其余主要门类的就业率均低于平均数。
《报告》分析得出了2018年度红牌专业和绿牌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红牌专业则与之相反。
2018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其中,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三届都是绿牌专业。
2018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化学、美术学、音乐表演、法学、历史学。其中,美术学、音乐表演连续三届都是红牌专业。
本科红牌专业多为艺术类专业,这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麦可思研究院研究总监王丽介绍,2011-2013年艺术学招生增长率高达17.7%,高出全国本科招生人数增长率10个百分点,而被列入红牌的多个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小学教育机构就业,但其就业比例增长率却仅为4.8%。
●新经济提供新就业机遇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多机遇。《报告》指出,作为承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主要领域,“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对本科毕业生的吸纳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毕业生薪资优势明显且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此外,随着智能技术在制造、金融、零售等领域的深入应用,毕业生在部分传统行业拥有了更多新的岗位选择。《报告》发现,在制造业、金融业以及零售商业就业的人群,从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与“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类职业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
新经济的生命力也体现在薪酬方面。《报告》指出,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工程是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排名前4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相对应地从事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网络设计师等高薪职业,可以说实现了好就业和就业好的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2017届毕业生中,高职高专的就业率(92.1%)首次超过本科(91.6%)。产教融合的教育思路也可给本科高校以启示。
教育部高教司2017年启动了新工科建设。“新工科主要回应两个趋势,一是传统制造业等行业出现新业态,一是采用新的方式培养行业急需人才,也就是教育部门搭建平台,行业、企业提出需求,与高校共同培养相关人才。”教育部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志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类似的思路已在国外有所尝试。IBM几年前发起了P-TECH项目,P-TECH学校由私营企业、学区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创办,让学生在6年内完成9到14年级的学业,从而为IT、医疗保健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提供相关的学位教育。
IBM董事长罗睿兰创造了“新领”(new collar)这个词,这类岗位需要的人才要具备高中以上学历,但未见得必须拥有学士学位,它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学术和技术技能以及专业能力。“在我看来,‘新领’是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介于‘蓝领’和‘白领’之间的新职位。”IBM政府创新研究院(中国)高级咨询经理屈静向记者介绍。
●应届毕业生起薪持续增长
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317元。其中,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774元,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3860元,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17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033元)。
注意点:2017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月收入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17年月均可支配收入。
2008~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从2133元增长到4774元,增幅为124%。考虑到通货膨胀,在根据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进行调整后,2008~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从2133元增长到3914元,增幅为83%。
2008~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从1647元增长到3860元,增幅为134%。在根据CPI进行调整后,2008~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从1647元增长到3164元,增幅为92%。
注意点: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十年来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接近翻番。
注意点:2014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相比毕业时增长87%,高职高专增长76%。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薪资增长放缓。
●就业绿牌专业与红牌专业
注意点:本科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高职高专的市场营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连续三届是绿牌专业。行业需求增长是造就绿牌专业的主要因素。
注意点:本科的美术学、音乐表演,高职高专的法律事务、语文教育连续三届是红牌专业。这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
●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 北京、杭州就业满意度较高
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7%。其中,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8%,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5%。近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56%)。
注意点:近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共上升1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7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从不同城市来看,北京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就业满意度最高城市,杭州是新一线城市中就业满意度最高城市。
就业满意度是由就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可能会受到薪资待遇、行业发展、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也与毕业生自身经历和感受密切相关。
注意点:一线城市中“北京”、新一线城市中“杭州”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
●“北上广深”就业本科生三年后离开比例持续攀升 新一线城市对外省本科毕业生吸引力不断增强
城市“抢人大战”打得火热。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8.2%下降到2017届的22.3%。除了应届毕业生之外,毕业半年后曾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本科生在三年后离开的比例从2012届的13.7%上升到了2014届的21.7%。
注意点:“北上广深”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减弱。
外省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更能体现城市吸引力。数据显示,涌入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外省本科毕业生占比不断上升,2015~2017届的比例分别为28.2%、32.0%、35.6%,提升了7.4个百分点。其中,在杭州就业的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人占比最高,为55.3%,其后为天津(54.4%),已高于广州的该比例(45.3%)。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5~2017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注意点:新一线城市对外省本科毕业生吸引力不断增强。
●新一线城市更吸引毕业生
城市“抢人大战”日益火热,人才正在涌入哪些城市?
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8.2%下降到2017届的22.3%。
此外,除了应届毕业生之外,毕业半年后曾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本科生,在三年后离开的比例也从2012届的13.7%上升到了2014届的21.7%。 “北上广深”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减弱。
外省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更能体现城市吸引力。数据显示,涌入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外省本科毕业生占比不断上升,2015-2017届的比例分别为28.2%、32.0%、35.6%,提升了7.4个百分点。
其中,在杭州就业的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人占比最高,为55.3%,其后为天津(54.4%),已高于广州的该比例(45.3%)。
“新一线城市最近纷纷给大学毕业生送户口,我觉得这就是对外省毕业生最大的吸引力。在人口红利衰减背景下,各个城市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夺年轻人。此外,高铁也拉近了各个城市的距离。”麦可思公司首席专家王伯庆告诉记者。
从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来说,北京是“北上广深”中满意度最高的(75.9%),杭州则在新一线城市中就业满意度最高(75.3%),且已经高过了上海、广州、深圳。此外,宁波、天津的就业满意度也超过了广州、深圳。
“新一线城市中,就业满意度靠前的城市以南方城市居多。”王伯庆说,其中就业满意度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5个新一线城市中,江浙两省占去4个,分别为杭州、宁波、南京、苏州。
新闻多一点
820万大学毕业生带来就业新动向:求稳定 看发展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达到820万人。毕业生求职前景如何?二三线城市的抢人大战对他们的求职有何影响?记者进行了调查。
●中西部地区吸纳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 东北地区留人难
综合就业城市类型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及以下城市对毕业生的吸纳程度上升较为明显,毕业生就业于中西部地级及以下城市的比例从2013届的21.0%上升到了2017届的30.5%。
注意点:中西部地区吸纳越来越多的毕业生。
近三年东北区域经济体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垫底,2017届88.5%、2016届89.2%、2015届89.8%,比全国本科平均就业率(91.6%、91.8%、92.2%)分别低出3.1、2.6、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留人难。与全国本地生源的本地就业比例相比,2017届本科东北生源在本地就业的占比(4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4.3%)27.6个百分点。
注意点:东北地区留人难。
●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吸纳更多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7届的60%,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7届的18%,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1%下降到2017届的7%。
注意点:这些变化反映出外企、国企招聘放缓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民营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撑凸显重要。
注意点:中小微企业雇用了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且比例持续上升。
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7届的58%。
注意点: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持续上升。
●就业节奏加快,考研人数增加
去年10月,老家河北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四学生小郝就敲定了自己的工作,到一家上市房企的武汉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就职。“感觉今年整体就业的节奏比往年加快了许多,大四上学期开学没多久,就有许多用人单位来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小郝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大四班辅导员张晓涵说,去年暑假期间,一些用人单位就开始预定招聘场所,9、10两个月是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最集中的时间点,11月份许多单位都已经完成招聘。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各地、各高校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以湖北为例,今年湖北高校应届毕业生较去年人数略有增加,其中研究生4.8万人、本科生20.7万人、专科生17.6万人。湖北省教育厅将先后主办10场招聘会,并带动高校陆续举行2000多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岗位100多万个,算下来,约为每个就业学生提供2个岗位。
找工作的人不少,考研大军的队伍也比往年庞大。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教师田冠仁说,以本科生为例,今年该校国内考研和出国留学的毕业生超过42%。
“越来越多同学考研,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越来越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毕业生小潘说,“像我们专业的许多同学都想进投行,而大城市的证券、基金公司和投行招人的第一要求就是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甚至有的公司根本不到学校来招聘,直接放弃本科生市场,面向企业和海归群体招聘。”
●求稳定、看发展成求职首选
选择哪个城市就业?小潘和沈阳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小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去北京发展,在他们看来,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发展机会更多。
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纷纷出台就业新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日渐增强。“一天抢到8000人”“3年落户100万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在线落户”……近期,包括武汉、成都、西安、长沙在内,全国至少有20个城市先后出台包括解决户籍、提供租房购房便利条件、支持创业等吸引人才的新政策。
截至4月30日,今年已经有4.9万大学生落户武汉,其中外省大学生占到28.6%,博士、硕士毕业生等高学历人才落户量逐月上升。“现在武汉给留汉的大学毕业生租房、买房都有优惠,这是吸引我留在武汉发展的主要原因。”小郝说。
4月26日,安徽合肥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未来7年内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推出多重优惠政策。
复旦医学院研究生小睿来自江苏盐城,今年她选择了入职安徽合肥的科大讯飞医疗事业部。她表示,相对于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合肥这样正在发展的新兴城市会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我之前在上海外企实习,给应届生的月薪不过八九千元,而生活成本很高。科大讯飞给出的待遇差不多,但是合肥生活成本低,房价也适中,还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小睿说。
●教育业、信息业与医疗业毕业生需求旺盛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教育业”(就业比例为14.7%),且在“教育业”就业的本科生比例从2013届的10.0%上升到了2017届的14.7%,其中有六成左右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机构。
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12.5%),而就业比例增长最多的是教育业。进入“教育业”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连续五届保持上升趋势,较2013届增长了2.8个百分点(2017届的就业比例为6.5%)。“教育业”中,就业于幼儿园与学前教育机构的占比上升较快,从2013届的25%上升到了2017届的33%。
注意点:教育业对毕业生吸纳程度不断扩大。
“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就业比例为10.3%)是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第二多的行业类,且毕业生在这类行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8.7%上升到了2017届的10.3%。
“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就业比例为7.7%)是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第二多的行业类。毕业生在这类行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到了2017届的7.7%。
注意点:“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等行业毕业生需求不断释放。
●制造业需求减少 其中信息技术相关岗位占比增加
另一方面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中信息技术相关岗位占比增加,其中本科增加了4.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增加了2.2个百分点。
注意点:制造业毕业生需求减少,相关产业升级促使其中的信息技术相关岗位占比增加。
●高等教育对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回报显著
2014届本科农村生源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643元,高于同期农民工月均收入(2864元)①;到了毕业三年后收入上的优势明显扩大,2014届本科农村生源毕业生三年后(即2017年时)月收入为6702元,与毕业半年后相比涨幅为84%,明显高于同期农民工(2017年月均收入3485元②,与2014年相比涨幅为22%)。
2014届高职高专农村生源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117元,略高于同期农民工月均收入;而到了毕业三年后收入上的优势明显扩大,2014届高职高专农村生源毕业生三年后(即2017年时)月收入为5552元,与毕业半年后相比涨幅为78%,明显高于同期农民工。
注意点:高等教育对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回报显著,帮助农村大学生实现代际向上流动。
①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04-29
②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02-28
●大学毕业生离职率近五年基本持平
注意点:2017届大学毕业生离职率较五年前基本持平。95后大学生就业依然稳定。
●近十年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比例明显上升
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其中,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3.8%)高于本科毕业生(1.9%)。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735.8万估算,2017届大学生中约有21.3万人选择了创业。与2008届(1.0%)相比,近十年增长了1.9个百分点。
注意点:近十年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比例明显上升。
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2.9%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2.0%,高职高专为3.8%),三年后有6.3%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4.1%,高职高专为8.5%),可见毕业中期自主创业人群增长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6.9%在三年后仍在继续创业。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5.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
注意点:三年内有超过半数的创业人群退出,创业失败的风险不容忽视。
●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持续上升
2017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2%,比2016届(90%)高2个百分点,比2015届(89%)高3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
注意点: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
以上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财经报、壹学者,由华盟网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