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了的黑客杂志

华盟原创文章投稿奖励计划

文章出处:安在

随着《黑客防线》的电子杂志在2015年6月停刊,那些伴随着中国第一代黑客成长的刊物正式走出历史舞台,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黑客杂志如今大都已被束之高阁,但是黑客精神仍然以别的形式延续着。

《黑客防线》、《黑客x档案》、《黑客手册》是黑客圈子里最早的一批杂志,它们引领着第一代黑客们在黑暗中一步步摸索,它们也最先将一批如今在安全圈熟悉的名字“冰河”、“洗剑”、“认真的雪”带到大众面前。

黑客杂志的辉煌时期是在2001至2005年,同一时期也是中国出版业的一段巅峰时间,文化气氛相对宽松,互联网尚未普及,纸质印刷品相对价格低廉,可以说,黑客杂志是中国很多早期黑客能够接触到的第一手学习资料了。

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三本杂志?正如余弦评价这类杂志为中国黑客历史的瑰宝一样,若是想要真正了解黑客的文化在中国是如何传递和发展的,这三本杂志的故事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章节。

故事的开端

1999,亲历过三本杂志出版的媒体人土豆还是《家庭实用电脑世界》的一名编辑,他当时负责“黑客防线”这个版面,也就是《黑客防线》这本杂志的前身。每天的工作很轻松,只需要摘录排版已有的文章就可以了,当时这本杂志是月刊,售价十块,销售量相当平淡。2001年,《黑客防线》独立成刊,一个月后,bbs也上线了。

1

彼时,Coolfire(林正隆)的八篇经典文章业已开辟鸿蒙,Goodwell建立的绿色兵团也经历了最辉煌的时期,中国第一代黑客正书写着一种崭新的文化篇章。

同一时期,riusksk和江金涛还在学校读书,他们对于黑客这个行业还一无所知,更不会预想到,自己的人生与这些杂志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关联。

《黑客防线》:被一本杂志改变的人生

像许多人一样,riusksk第一次接触到黑客文化是在学生时代,他那时在福建的一所大学学医,不出意外,他的人生将会穿着白大褂闻着消毒药水在医院中度过。可是他无意中看到了网络小说《指尖的黑客》后被男主角的黑客技术所吸引,转而投身于虚拟世界之中,开始学习起了代码,找起了web漏洞

当问到他为什么想要成为黑客时,Riusksk不好意思的笑了:“也许就是觉得在虚拟世界中创造的感觉很美好”,原因就是这么单纯。

一开始,他只能在图书馆寻找技术书籍学习,看到不懂的内容就去上网搜索资料,后来,技术有了一定功底了,他就翘课借用同学的电脑研究代码,给《黑客防线》投稿。“至于读书嘛,只要分数及格就行”。

慢慢地,他就能够靠《黑客防线》的稿费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用,那时候稿费不高,一篇普通的文章大概两三百,写上上万字可能拿到近千块,对学生来说足够, riusksk靠这些钱在大学买了电脑,也买了信息安全方面的书继续深造,大三那年,他毅然决然决定转行。

毕业那年,他参加了“微软杯”exploitme调试技术大赛,获得了二等奖。去了北京,参加完颁奖典礼,第一件事就是被当时的《黑客防线》的编辑矫若龙带着参观《黑客防线》办公室。

1

《黑客防线》编辑部的办公室很小,环境相对逼仄,角落里堆着一堆电脑,电脑上的标签写着系统环境用来测试软件,书架上摆满了每期的杂志。

1

毕业前夕,riusksk拿到了腾讯面试的邀请,《黑客防线》提前给他支付了稿费,让他得以去深圳参加面试,从此,他开始在腾讯扎根,一直干到了现在。

值得一提的是,riusksk离开北京后,下一期《黑客防线》导语就是他参加腾讯面试的故事,对此,他一直对《黑客防线》心存感激,“某种意义上,是这本杂志改变了我的人生。”他说。

黑客x档案》:一群黑客的坚守

2001年,土豆离开了当时的《家庭实用电脑世界》,也就是《黑客防线》的前身,加入了一家图书杂志,因为老板的一个idea:黑客杂志很新鲜,有搞头,于是诞生了另外一本黑客杂志《黑客x档案》。

1

相比《黑客防线》的高端技术路线,《黑客x档案》走的是差异化路线,他们将目光对准了小白用户,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是很多大学生爱看的入门读物。

《X档案》编辑部为了节省费用,办公室租在一间地下室,阴冷不太见光,人多,工位少,非常拥挤,每到出刊前他们还要集中加班,创刊人土豆经常和大家一起睡在编辑部里。

随后,《X档案》建立了官网,官网的前身是圈子里的 iceyes自己搞的一个小站 http://caiker.net,当时只有几个朋友在里面玩,某天土豆和一群人讨论后拍板决定将 http://caiker.net 转型为《X档案》官网,后来,注册用户超过十万,同时在线最高接近5000人。
iceyes不仅将自己制作的小站转给了《黑客x档案》,还和当时的杂志作者“空气”(网站id)承担起了网站主要的工作,他负责上线,数据迁移,空气负责网站的运维,这群作者编辑们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情管理着繁琐的日常工作,除了日常杂志的稿费,其他分文未取。

杂志的运营,除了日常的编辑工作,也要面对很多无法预料的事情,彼时的黑客圈子与今天相比,还处于半地下的状态,圈子里鱼龙混杂,土豆经常会接到一些电话,扛着不少压力,当笔者问到什么样的压力时,土豆只是长叹一口气说太敏感了。

2003年后,纸媒衰落,网络开始兴起,杂志的盈利已经不像之前那么轻松,各家都有不小的困难,在如此严峻的形式下,坚持着态度做这么敏感的网站和杂志,难度可想而知。

那时候也经常有人会劝说他们去做技术培训,轻松又赚钱,《x档案》的联合创刊人python(笔名)说,那样一个时代,黑客文化刚刚萌芽不久,“地下交易”就开始应运而生了,疯狂的出现了一批黑客教学的网站和组织,到处都是“一小时学会拿shell,马上就有人来找你收shell”的课程。

苦苦支撑的他们听到、看到,并没有为之所动。
其间,还发生了一件对《黑客x档案》影响重大的事,央视法制新闻记者卧底网络黑产时,无意中拍到了犯罪分子家里放的《黑客x档案》,一下子,这本黑客杂志销量火爆了到了四万多册。

这样的结果却不是土豆想看到的,虽然土豆和编辑们坚持着《黑客x档案》不走歪路,努力平衡着技术和道德,但是仍然无法避免有人利用技术作恶,对于此土豆说:技术是一个工具,而如何使用工具则是靠自己,他可以成为伤人利器,也可以成为救人工具。

《黑客手册》:买光盘送杂志

2004年,土豆离开了《黑客x档案》,开始创办《非安全 黑客手册》(nohack),当问到名字中为什么有no这个词,土豆说no代表着一种态度,一种不被妖魔化,勇于说no,不为恶的黑客精神,更是一种期望对真正意义的黑客有所捍卫而绝不向世俗目光妥协的态度。

1

《黑客手册》的定位于《黑客x档案》和《黑客防线》之间,主要投稿者是学生,sobug的创始人江金涛(冷焰)当时就是这群作者之一,他说第一次看到《黑客手册》的时候很吃惊,居然还有这样卖杂志的。

后来他才知道,杂志没有杂志号是不能出版的,所以只能变通,因为每期杂志都附有光盘,所以《黑客手册》是买光盘送杂志。

江金涛给黑客手册供稿了几年,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骗了”几年稿费,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不赚钱,杂志一直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全是靠着一帮人一股子信念在撑着做下去。

后来,还在念书的冷焰通过《黑客手册》,有了和黑客教父goodwell(龚蔚)一起共事的机会,他逐渐也将自己这个看似业余的爱好走向了职业化的道路。

互联网尚不发达的那段时间里,黑客们没有什么圈子,更不像现在,每年有各种信息安全论坛、技术比赛,当年的黑客们犹如在大海中孤独游走的小船,天海茫茫,没有人知道还有谁和自己一起在这条路上游走着。

而这些黑客杂志的出现,作者群的建立,滋养出了那一代黑客紧密的社交圈。

他们聚集到一起,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一行业的人,这群人身上共同的特质除了热爱技术,有无穷的学习兴趣和对世界保持好奇之外,更重要的是:分享精神。

“做这件事的目的很简单,那时候信息安全不被重视,没有商业化,来杂志投稿的黑客们,都抱着质朴的目的,我们只是想分享出来,让大家知道。”

黑客们之间彼此认可唯一靠的就是技术,因为信赖技术,黑客们一个个以彼此信誉做担保互相认证,这一群人靠着对知识的分享和交流慢慢的形成最初的黑客圈。

于是,这一本本印刷并不精美,出身低微的杂志,它们不仅启蒙了最早一批的黑客,更是链接了那一代黑客人和发展和职业化的道路。

当问起riusksk是否还记得当年黑客圈的伙伴时,riusksk说联系不多了,当年和他一起投稿的作者现在很多都消失在人海中了,有人改行,有人坚守,有人沉沦。

当年花钱包了路费请riusksk去北京参加颁奖典礼的王清,今年给riusksk的书写了序,江金涛创立了sobug,见证了三本杂志历史的土豆,投身去做了电商。也有人没有把握好方向,如今身陷囹圄。

但是,更多的人在信息安全的这条道路上始终没忘初心, 正如那本启蒙了riusksk的小说《指尖的黑客》在开头的题记所言:

”通往电脑的路不止一条,所有的信息都应当是免费的。打破电脑集权,在电脑上创造艺术和美,计算机将使生活更美好“。

本文原创,作者:congtou,其版权均为华盟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169.net/html/28397.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