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线失守:生成式AI驱动攻击的现实已到来

华盟原创文章投稿奖励计划

曾几何时,生成式AI还被视为“生产力革命”的代名词,是自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的象征。但到了2025年中期,网络安全行业不得不直面一个愈发严峻的现实:AI不再只是工具,它已经演变为攻击者的共犯,甚至在某些场景中扮演起主导角色。


在过去,业界普遍相信通过关键词审查、权限控制、输出过滤等“护栏机制”(Guardrails)可以有效遏制AI滥用风险。然而,仅仅几个月间,全球范围内已频繁出现多起典型安全事件——从“零点击”数据外泄、AI自动生成远控木马、深度伪造诈骗泛滥,到伪AI工具传播APT恶意代码。生成式AI正被黑产快速掌握、持续武器化,并深度嵌入完整的攻击链中。与此同时,企业的防御节奏与能力明显滞后,安全结构正面临系统性失衡。 


01

攻击方式演化,AI成攻击链标配


在以往攻击模式中,黑客需要手动编写木马程序、诱导用户点击恶意链接。而在AI时代,攻击者仅需通过自然语言提示,即可操控模型完成信息提取、代码生成、任务执行等多个环节。攻击的门槛被大幅降低,攻击链条被高度压缩,正在形成无需人工干预的“语义攻击流水线”,典型形态包括:


语义操控攻击(Prompt Hijacking)

攻击者绕过传统语法结构,通过设计暗示性语言、上下文布局或提示注入的方式,引导模型产生越权行为,包括:


情绪操控(Vibe Hacking):通过语言风格诱导AI生成表面友好、实则具欺骗性的内容,用于客服诈骗、极端言论放大、情绪引导等。例如:诈骗者伪造“亲切但紧迫”的客服话术,催促用户点击虚假链接或提供验证码。

权限诱导执行:黑客借助AI与企业内部插件、API接口的连接能力,引导其调用内部数据库、ERP系统、CRM工具等,实施数据调取、信息泄露等操作。

提示注入(Prompt Injection):攻击者通过电子邮件正文、知识库文档或用户输入路径注入“隐蔽命令”,悄然影响模型行为,诱导其输出敏感数据或做出非法响应。严重场景下,还可导致RAG(检索增强生成)系统被劫持,输出受污染信息。


自动化恶意代码生成

一些黑产团伙已不再依赖开源大模型,而是训练专属本地模型,精准对标恶意代码场景,用于持续生成变种RAT(远程访问木马)、免杀脚本、Exploit Payload等:


动态生成能力:模型可根据目标环境(语言、系统版本、安全软件等)动态调整攻击内容,突破静态签名检测;

多模态融合攻击:将社会工程语言、诱骗图像和恶意代码集成到一体,提升攻击迷惑性与成功率;

API自动化调用:黑产平台支持通过API调用模型生成结果,实现“自动交付、自动执行”的恶意软件流水线,堪比AI驱动的“攻击即服务”(AaaS)。


AI深伪欺诈链

当前最具威胁性的伪造攻击,正是由多模态AI能力堆叠而成。攻击者通过实时换脸、语音克隆等技术,再叠加社工策略,形成极具迷惑性的欺诈链:冒充高管发起“紧急指令”要求财务人员转账、模拟客户声音参与在线会议进行身份验证,结合上下游攻击行为,形成“伪装 + 骗取权限 + 数据盗取”全流程闭环


此类深伪攻击在精度、实时性方面均已达到“传统人工验证方法完全失效”的程度,成为企业身份验证、访问控制的重大漏洞源。


 伪AI平台诱导攻击

APT组织正在以“AI平台”作为新型攻击媒介,构建伪装性极强的钓鱼诱饵。例如:某APT团伙打造的“免费AI视频生成平台”,在社交平台以广告形式精准投放,用户下载使用后即被植入窃密木马,监控浏览器记录、邮件通信、密码管理器等信息。其利用“生成式AI”技术热度与高信任度标签,成功绕过用户心理警惕和部分安全产品检测。


这类攻击的危险性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复杂,而在于其“可信伪装 + 自主引导”机制与AI天然特性高度融合,构成防不胜防的新型安全威胁。


02

AI从工具变为“战术代理人”


生成式AI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转变。它已不仅仅是攻击的目标,更是攻击过程的核心执行单元与战术中枢


传统攻击链依赖攻击者逐步推进渗透逻辑,而AI系统天然连接数据、插件、接口、用户指令,它可以“一步到位”完成攻击者设计的全过程。问题的根源并非技术强弱,而在于AI被企业错误地定位为“工具型产物”,而非“类操作系统型基础设施”。这种结构性失衡带来了三重隐患:


执行能力强,却无相应的权限隔离机制

企业中的AI助手系统往往具备调用数据库、触发外部系统、执行脚本等强执行能力,但缺乏细粒度权限划分、执行审计和异常行为控制,导致“AI能干很多事,但没人能管它怎么干”

行为逻辑正常,却难以被现有防御感知

AI响应行为符合语义逻辑,流程合理,输出自然,传统安全工具无法基于签名、规则或行为分析识别“看似合规,实则恶意”的潜在攻击。

 信任结构缺失,提示投毒与语义越界频发

企业对AI的信任建立在默认规则与厂商承诺上,缺乏自身的“信任基线”和动态监督体系。结果是:RAG系统被投毒、模型响应被污染、指令穿透安全沙箱等问题层出不穷。


03

从防护到治理,重塑AI信任结构


要应对这一轮“AI深度武器化”的演进,仅靠传统的输入过滤、内容审查已远远不够。真正有效的防护,必须向“系统性治理”演进——实现从模型内控到行为管控、从结果审查到上下文链路追踪的全面升级,安全专家提示了三个核心治理能力方向:


 从“输入防御”转向“语义链路治理”

构建语义流动图谱,对模型请求中的提示链、上下文组合、插件调用等路径进行全链路追踪,从而实现对潜在攻击路径(如绕权限访问、上下文偏移执行)的预警与审计,增强“语义链路可观测性”

“AI管AI”:部署对抗性本地审查模型

使用轻量级本地监管模型,实时分析主模型生成的响应,识别异常上下文转换、提示绕行、语义漂移等行为,构建“语义级防火墙”,让模型输出经过第二层AI智能审查,阻止其产生或执行超出权限的指令。

建立可信AI供应链与执行基线

对所有接入模型的RAG知识库、外部插件、API调用路径建立信任基线,实施动态行为日志记录和准入控制,避免“后门提示”“延迟执行”“依赖污染”等问题渗入AI系统核心。


生成式AI引发的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漏洞升级”,而是一场信任结构与系统边界的根本重构。未来的网络安全对抗,不再只是“人对人”“系统对系统”,而是“AI对AI”“语义对语义”“信任结构对信任结构”的深层博弈。


在这个新战场中,安全团队必须具备新的思维范式:不仅要问“AI说了什么”,更要问“AI为什么这么说”“它从哪里学的”“接下来它还会做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见、理解、并管控这个“语言驱动的智能战术体”。


文章来源:安全客


黑白之道发布、转载的文章中所涉及的技术、思路和工具仅供以安全为目的的学习交流使用,任何人不得将其用于非法用途及盈利等目的,否则后果自行承担!

如侵权请私聊我们删文


END

本文来源安全客,经授权后由华盟君发布,观点不代表华盟网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