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公职人员被处理!重要提醒:这些工作文件,不能通过微信发送;|办贷款、领补助需要“刷流水”?
多名公职人员被处理!重要提醒:这些工作文件,不能通过微信发送
近年来,公职人员用微信办公的情形越来越普遍,不少机关单位建立了微信工作群。
但实际上,很多工作文件,是不能通过微信发送的,已有部分公职人员因微信办公违规而受到了相应处分。
案例1
紧急传达致泄密
2016年10月,某市市委某部门为部署相关敏感工作,印发了涉密文件,并通知该市29个乡镇派人签字领取文件。某乡政府干部洪某到市委领取文件后,认为事件紧急,又正值深夜,于是当晚将该件拍照发送到乡政府微信群。群成员杨某看到后,立即转发到其他微信群。之后,该件被数次转发到多个微信群和微博,造成泄密。
案例2
汇报工作致泄密
2017年10月,某单位办公室副主任肖某,为向在外检查工作的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找到保密员赵某查阅文件,擅自用手机对1份机密级文件部分内容进行拍照,并用微信点对点方式发送给在外检查工作的领导。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撤销肖某办公室副主任职务,并调离办公室岗位;给予负责管理涉密文件的赵某行政警告处分;对负有领导责任或监管责任的李某、秦某和邵某进行诫勉谈话,并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案例3
领导交办致泄密
2017年10月,某县司法局从机要局领取4份涉密电报后,交给跟班学习的刘某。因当时为十一长假期间,单位放假,刘某便将4份文件报头拍照后发至司法局工作微信群,并请示局长何某如何处理,何某在群里说电报内容不是很清楚,让刘某把文件内容发到群里告知大家。随后刘某将文件内容全文拍照后上传至群中。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何某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按科员安排工作;对刘某作出延期转正处理。
案例4
用微信小程序识别存储涉密文件
2022年1月14日,浙江台州市某区工作人员胡某某在整理台账资料过程中,违规使用“图片文字识别”微信小程序,对1份秘密级文件进行拍照识别,转化为电子文档后在手机上修改存档。此后,该文件一直存储在其手机内,未转发给他人,也未导出到其他设备。事后,胡某某受到诫勉谈话,并作深刻检讨。
案例5
用微信处理涉密文件
2022年1月1日,浙江丽水市某县编外工作人员杜某某领取了1份县委县政府印发的秘密级文件后,用微信文字识别功能将文件转化为文字信息,转发给科长汤某某,汤某某将上述文字信息转发至单位微信工作群。事后,杜某某、汤某某受到行政警告处分,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叶某某进行约谈提醒。
案例6
在微信群里传达工作秘密
2022年4月13日,省属某高校从OA办公系统接收了1份上级下发的文件,文件标注属于工作秘密。此后,该校高某某、陶某先后通过学校OA办公系统转发文件,杨某某收文后,未注意到文件附件中有关保密要求,擅自将文件发至微信工作群进行传达部署。事后,杨某某、陶某、高某某等分别受到诫勉、责令检查和谈话提醒等处理。
案例7
偷拍涉密文件触碰保密红线
2022年4月8日,浙江某公司工程师杨某某将1份秘密级文件转发到微信工作群。经查,2021年8月,杨某某到宁波市直某单位参加讨论有关工作方案时,用手机偷拍了会议桌上1份秘密级文件,并将拍摄的文件照片拷贝给同事方某,方某通过微信发给下属陆某某,由陆某某整理成电子文档后微信发回给方某,方某再通过微信发给了杨某某。事后,杨某某、方某、陆某某和宁波市直某单位工作人员毛某某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党内警告处分和诫勉等处理。
对于公职人员来说,手机使用保密须知如下:
办贷款、领补助需要“刷流水”?
认清诈骗套路 拒当“电诈工具人”
刷流水是指
通过人为制造虚假的资金流动记录
以增加账户的交易流水
通常用于提升信用评级
或满足贷款审批要求的行为
此类骗局的特点是
精准锁定有贷款需求的人
伪装身份 抛出诱惑
诈骗分子一开始往往会伪装成
银行或者网贷平台的客服
以“无抵押”“零成本”“高额补助”
等诱惑性语言
吸引受害人上钩
获取信息 提高流水
之后 诈骗分子诱导受害人
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
再以流水不足为由引诱受害人刷流水
账户到手 资金“洗白”
最后
诈骗分子将涉诈资金转入受害人账户
再让受害人转移
将涉诈资金“洗白”
或是诱骗受害人寄出银行卡和密码
用于转移涉诈资金
为什么贷款要提供流水证明?
在日常生活中
个人前往银行办理贷款时
往往需要提供流水证明
但银行流水并非必须条件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贷款管理办法》规定,银行贷款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借款人基本情况;
(二)借款人收入情况;
(三)借款用途;
(四)借款人还款来源、还款能力及还款方式;
(五)保证人担保意愿、担保能力或抵(质)押物价值及变现能力。
银行流水是判断借款人
有稳定收入和良好还款能力的直接证据
也是银行评估风险
决定是否放贷的重要依据
那些即时转账、异常大额流水
不匹配流水和互转流水
实际上银行并不认可!
“刷流水”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
不仅无法收到承诺的“贷款”额度
导致银行卡被冻结
还会涉嫌犯罪
使自己深陷牢狱之灾
警方提示
1、警惕“免费福利”陷阱
面对来路不明的免费资金或优惠活动,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信“无偿扶贫款”“担保贷款服务”等话术。
2、保护个人隐私和两卡信息
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卡是当下诈骗犯罪的关键要素,切不可随意出售、出借、出租个人“两卡”和身份信息,警惕填写个人信息的“钓鱼网站”。
3、警惕低价陷阱,提高法律意识
当下各类型诈骗多是深谙人们“贪小便宜”和“发大财”的心理,只要提高防范意识,保持清醒头脑,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就不会落入诈骗陷阱。
你识破“刷流水”骗局
请查收你的通关海报
转发给家人朋友吧
↓ ↓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央视新闻